最近一段时间,不少市民向本报反映:在参加了一些“免费体验”活动后,平日省吃俭用的父母却不惜花大价钱,要买一些所谓的电子治疗仪。而且,父母似乎都被洗脑了,根本听不进劝阻,坚持自己的做法。东方今报记者随后调查发现,在信阳市区一些居民小区或城乡接合部,确实有一些商家打着“免费赠送”、“免费体验”等名义,夸大事实,变相推销医疗器械。 东方今报记者殷勇/文图
小陈今年23岁,是一家汽车维修店的老板,平时奶奶跟着自己生活,住在贸易广场附近。奶奶身体还算不错,每天吃了饭喜欢出门转转,跟邻居聊聊天。
前一阵子,小陈的奶奶晚上回来告诉小陈,说她在附近体验了一种电脑治疗仪,效果很好。“如果真的效果好,我就给你买一台!”由于是刚创业,小陈自己既当老板又当伙计,平时比较忙,陪奶奶的时间很少,但奶奶想要东西,小陈还是舍得花钱。
“我才不要,那东西太贵了,我就天天去体验体验,反正也不要钱。”奶奶告诉小陈,她每天都和附近的老人一起去体验这个治疗仪,同时还有人一起聊聊天,能治病,偶尔还发一袋洗衣粉。
可没多久,情况就发生了变化,“这两天我奶奶回来就哭着闹着向我要钱买治疗仪,1499元一台,说是治疗有效果,不给买饭都不吃!”小陈顿生疑惑,一向节俭的奶奶为何性情大变?
和小陈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鑫苑小区的刘女士,她的妈妈每天在小区里免费做理疗,而且时不时还发点小礼物。前几日老人回来说,要买他们卖的玉石床垫,一个玉石床垫9000元,还说在那里做理疗的好多老人都买了。刘女士上网查了一下,原来早在2010年3·15晚会里就曝光过此类事情,还请有关部门能调查调查,防止其他老人上当受骗!
1月11日下午,小陈陪同记者一起来到位于三里店附近的一个小巷子,找到了这个免费电脑治疗仪体验点。这是一处低矮简陋的民房,进门处的墙上贴满了一家医疗科技公司的广告宣传海报,门口围了不少的老人。小陈和记者说,每天都有一两百名老人在这儿免费体验,人特别多。
记者以要给自己奶奶购买电脑治疗仪为名走进一间屋子内,两张桌子上放了三台电脑治疗仪,十多名老人围着桌子坐成一圈,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给老人们佩戴治疗仪。记者发现,这个电脑治疗仪插在一处电源上,有六根线分出来,其中两根线是手握的,另外三根是贴在后背上的,还有一处是圈在脖子上的。
佩戴好后,工作人员让老人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,启动了电源,然后就开始了所谓的治疗过程。“有效果了,好麻!”有老人喊道,记者看到,一些老人的手开始微微发抖。老人们和记者说,有电流通过身体的感觉。
这时,一位工作人员开始宣传:“这种特效电疗术是依据中国传统的中医基础,结合阴阳五行学说,以及现代生物电学和西医反射学等综合理论,利用电磁效应而产生的新疗法,它融合了针灸、按摩、推拿、拔罐和电疗仪的各种优势,是一种既适合康复理疗,又适合保健养生的新型特效医术。”“这是由世界顶级科学家研发的高科技产品,原理是把220伏的照明电转化成18伏的生物电来达到治疗的效果。”
是什么样的效果,让老人乐此不疲地体验呢?记者决定亲自尝试一下。记者加入到老人们的行列,一接触老人的手便感觉一阵电流通过全身,麻麻的。一旁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,主要用这种电流刺激你身上的穴位,由此产生治疗的效果。
这种治疗仪是不是真的有治疗效果呢?记者从信阳市中医院针灸科了解到,大部分治疗仪均属于二类医疗器械,对疾病只有辅助性治疗的功效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疼痛,但不能根治病症。使用医疗器开始可能有一定的效果,所以有人就误以为“疗效神奇”,对医疗器治愈疾病深信不疑,甚至赶紧买产品,却不知道这种效果会呈曲线递减。一段时间后,效果就不再明显了。
该科张主任还说,每一种医疗器械都有自己的专治属性,对一些病症是有辅助疗效的,但这种改善功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,因而,类似这种治疗仪并非人人都可使用,各种出血症、心脏病、肿瘤患者、心肺肾功能衰竭患者属于不适宜人群。“专药可专治,专病要专医。众多购买的人切不可迷恋任何医疗器械,而要通过你自己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法,如果出现不适,应该到医院询问治疗疾病的方法,接受正规治疗。”张主任说。
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这些商家比较流行的做法是,请来所谓的专家、名医开展健康讲座、免费义诊、免费体验等活动,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,并以“送小礼品”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先体验,然后再鼓动老人购买。
他们或危言耸听,将健康人说成患有某种疾病;或宣称攻克医学难题;或利用“医疗机构推荐”、患者现身说法等方式做幌子。有的推销员为哄骗老年人,大打“温情牌”,让一部分晚年寂寞的老年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“温情陷阱”。
对此,信阳市药监部门表示,消费者遇到这类医疗器械,首先要查看医疗器械上的批准文号,相关情况可以在国家或地方网站查询到,或打电话向权威部门求证,若发现假冒的医疗器械产品,可拨打投诉电话反映。如果查实企业有鼓吹行为,药监部门将进行警告,并加强监管。
对于“免费体验”这类消费现象,工商部门特别提醒广大市民,绝对不能相信所谓的“免费体验”,它只是让人放松警惕、引人上钩的诱饵。一些唯利是图者利用消费者普遍缺乏专门医学知识、年纪大渴求身体健康的消费心理,在所谓的“免费体验”过程中进行心理暗示,随意夸大宣传疗效,让人不知不觉中认可其产品,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商业欺诈行为,其最终目的是变着法子让人掏钱买产品。